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Palestine 2013 ▌那一年.我們一起勇闖的以巴邊境


Make Hummus, Not Wall.
這是高牆外的巴基斯坦人民,真正的心聲。
(Hummas:鷹嘴豆泥,當地餐桌常見的一種沾醬)
興起寫這篇文章的念頭,起自於近期的以巴衝突,
還有美國友人在FB的一個post。
"What both Israel and the Arab world need are female leaders...
I bet this would less likely happen."
News: What happened when Palestinian children were killed 
in front of a hotel full of journalists

民族、宗教的千年仇恨,短期內還看不到解開的契機,
只能祝禱,在一觸即發的衝突面前,
雙方還能夠想起那一點點的人性。


一年前,在機緣巧合之下,意外的越過了以巴邊境,
是個像當兵一樣,可以用來說嘴一輩子的經驗。

那是一個艷陽天,我們跟著Med-in-Israel會議安排的tour,造訪耶路撒冷,
行程居然在中午過後就結束了,
那麼,剩下的半天要做些什麼呢?
同行的夥伴們商量一下,離開前不到West Bank(約旦河西岸)走走,似乎會有那麼點遺憾。
於是,幾個行動派當機立斷,火速決定前往機場租車,
往以巴邊境前進,目的地是耶穌的誕生地-伯利恆(Bethlehem)

要說到我們的目的地有多麼的特別,就不得不談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歷史,
我不是史學家,了解的也粗淺,不過我試著說說,大家就隨意看看我的筆記。
(書桌上還躺著本600+頁的耶路撒冷三千年,進度1/10)
我也挺建議看看這個動畫影片,簡單明瞭:
誰的應許之地?6分鐘動畫讓你看懂超過60年的以巴衝突始末

+++++++++++++++++++++++++++++++++++++++++++++++++++
西元前時期
巴勒斯坦(Palestine),在古早時期,指的是由地中海地區延伸至歐亞大陸的一塊區域,
西元前1200年,這兒稱為猶太省,是猶太人定居的所在,
西元135年因猶太人暴動,統治巴勒斯坦地區的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逐出該地區,
並以非猶太居民移入,開始了猶太人的流浪生涯,也種下日後以巴衝突的種子。

伊斯蘭教興起
西元600年左右,伊斯蘭教興起,阿拉伯人開始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擴張,
亦開始向巴勒斯坦區域大規模移民,造就了現今巴勒斯坦地區大多是阿拉伯居民的原因。
後來經過十字軍東征時期、一直到第一次大戰之後的一千多年,
巴勒斯坦地區因為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之間的聖戰,大小衝突不斷。

英國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占領巴勒斯坦區域,
1920年,巴勒斯坦區域正式納入英國的保護地區。

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以色列建國
一直到了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結束委任統治後,
在1947年,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成立兩個國家,
一個猶太國家(以色列)、和一個阿拉伯國家(巴勒斯坦),
這個決議因為土地分配不均、對於猶太人的偏袒而飽受爭議,
遭到阿拉伯人拒絕承認,但在美帝及其支持國家的強行通過下,以色列還是建國了。

六日戰爭後、大量興建屯墾區
因為不公平的分配,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衝突不斷,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以色列占領了聯合國181號決議,劃給巴勒斯坦的土地,
從1967年至今,以色列對於巴勒斯坦地區採殖民政策,
不斷的以興建屯墾區為名,移民猶太人,並控制大量的土地、水、電等自然資源,

加薩之戰
巴勒斯坦不僅與以色列衝突不斷,自己也分裂成兩個政權:
鷹派的哈瑪斯(Hamas)和鴿派的法塔赫(Fatah)
如今,哈瑪斯控制著加薩走廊(Gaza),而法塔赫則管理約旦河西岸地區(West Bank)

(部份文字取自Wiki)
+++++++++++++++++++++++++++++++++++++++++++++++++++

(圖片取自 Palestine Awareness Coalition)
近期衝突的主要區域加薩走廊,就是地圖中以色列西南方,緊鄰埃及的區域,
而West Bank,則位於以色列東方,比較大塊的那個區域。
我們的目的地伯利恆,就位於West Bank的中央區域,
由耶路撒冷開車過去不遠,半小時左右。

過了耶路撒冷,開車的我也緊張了起來,
跟著路標到了邊境,是在一個左轉的交岔路口,
一堆(不守交通規則)的各式車輛,誰也不讓誰的在邊境排隊,
我們也緊緊的排在車隊中,
一邊讚嘆著以色列所興建的高牆,
就這樣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硬生生的分成了兩個世界。

各種語言的標誌,敘述著禁止以色列人進入的鮮明立場。


突然間,對面的車輛對我狂按喇叭,
有人下了車,對我們敲了敲車窗,
"你們就這樣進入巴勒斯坦,車子是沒有保險的,
把車子停在旁邊吧,我可以帶你們進去。"
媽媽有教過,千萬別上陌生人的車子,
於是,我們把車窗緊緊鎖上,
我握著方向盤的手,又握的更緊了。

士兵看我們一車黃種人,沒有什麼威脅性,
倒是讓我們順利的過了邊境,
繼續往山城伯利恆前進,
今天的目的地是世界文化遺產Church of Nativity,聖誕教堂,耶穌的出生地。


伯利恆是個山城,沿著山路跟著指標一路往上,
找到了Church of Nativity,在教堂外的停車場停好鎖好車,
突然間,幾個巴勒斯坦大男孩們拿著相機衝過來,
嚷著說可不可以跟我們的大男孩夥伴們照相,
大概在這兒,黃種人實在是太少見了,
我們可是稀有動物呢!

往教堂的入口前進,
又有一位巴基斯坦男孩衝了過來,
啊,是提醒我大燈沒關哪!
一緊張竟然忘了關大燈了~~


石造的教堂十分雄偉,卻有個不成比例的小門,不滿一個人高,
彎腰低頭才能進入,說是要提醒人們時時謹記謙卑的態度,
事實是,在鄂圖曼土耳其時代,
基督徒為了擔心回教徒騎馬攻入,就把大門封了,開了這麼一個小門。

鑽進這個謙卑之門(Door of Humility),就是教堂內部了。


教堂內部是木造的地板,部分區域卻是可見下一層的馬賽克地磚,
這可是1600年前,由第四世紀君士坦丁時期保留至今的馬賽克呢!


進門的底端是希臘東正教的祭壇,
這兒是耶穌的誕生地,除了大家熟知的基督教外,
也同時是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教派等等不同教派的聖地。
除了這個東正教祭壇外,旁邊還有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教派的祭壇,
而這些祭壇的下方,就是大家熟知的馬槽:耶穌誕生地。

東正教的祭壇和一般熟知的教堂大不同,
有各式各樣垂吊而下的華麗油燈,
東正教的教堂有一股特殊的薰香味兒,
一聞就知道了。



順著石階而下,就是耶穌誕生之地,
下圖隱約可見,祭壇下方石板上的十四角星,標示著耶穌誕生的確切地點,
基督教信徒輪流跪著親吻十四角星,感受耶穌帶來的神聖力量,
我們造訪當天人不多,聽說有些時候得排隊排上好一段時間呢!


祭壇對面則是馬槽,有些信徒則是坐在石階上聊著天。


我們把聖地留給信徒們,拾級而上,環顧教堂四週,
四處石壁上可見到各種壁畫,
訴說著伯利恆和耶穌誕生的歷史。


耳邊傳來陣陣聖樂,
喔,是與Church of Nativity比臨的Church of St. Catherine,正在舉行婚禮,
我們沿著長廊,信步走入Church of St. Catherine的庭院中。


庭院中擠滿了祝福新人的親朋好友們,
中間的耶柔米(Jerome)雕像鼎天而立,
他是西元四世紀博學的天主教徒,以翻譯聖經及註解經文聞名,
晚年在此處苦行,將聖經由希臘文譯為拉丁文,也就是著名的武加大譯本,
現今聖經的主要版本,多是源自於這個譯本。


婚禮告一段落,教眾及親友們魚貫而出。


我們也隨著離開了教堂,踏上歸途。




現今這個幸運而神聖的小城,已是巴勒斯坦的領地,
教堂對岸隱約可見一棟棟滄桑的水泥建築,
是民宅吧,這是猶太人離去,阿拉伯平民已經居住了數千年的所在。


教堂外的一個牌子說著:
"We welcome you on your journey as we welcomed the Prince of Peace.
Pray for the Freedom of Palestine."

這就是巴勒斯坦平民的心聲吧!

開著車走在伯利恆的山城小路上,
驚,耳邊突然傳來一陣槍響,
還在懷疑那是鞭炮還是槍聲,而當過兵的同伴們卻萬分肯定那是槍響,
無論如何,我也只能緊握方向盤,
鎮定的離開這個神祕的小城。

耳邊又傳來陣陣喇叭聲,
遠遠望見迎親車隊繞山路而行,
叭~叭~叭叭叭~
這是他們慶祝婚禮的特別方式吧!

生活與戰爭,喜劇與悲劇,是如此的接近,如一牆之隔。

我們是過客,但這趟旅程,卻讓我們開始了解以巴之間的恩怨情仇,
前幾天的新聞:伯利恆民眾與以色列軍警衝突
說到,巴勒斯坦民眾向以色列士兵擲與石塊,而以色列士兵就發射催淚彈還擊。
我們深刻回想起,在哪短短的一個星期,我們所遇見、單純的巴勒斯坦人民,
和擁兵自重、精於算計的猶太民族,
也的確是個極強烈的對比。

我們還是離去了,目的地是那個充滿算計的西方世界: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Tel Aviv)。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