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京都美食茶飲見學筆記 ▌宿醉後的醒酒朝食.米其林三星早午餐.瓢亭


京都市內,南禪寺畔,
僧侶住宿正門前的森林小道,
四百多年前,這裡人聲鼎沸,
是為「松林茶店」,
因為位於東海道上,
是往來行人僧侶香客們的必經休憩之所,
數百年來,ㄧ杯茶水,ㄧ對半熟「拔煮玉子」,
提供給往來旅人必要的體力補給。

十九世紀初期,這裡逐漸轉型為料亭,
於1864年刊行的的「花落名勝圖繪」,
「南禪寺總門外、松林茶店」ㄧ頁,
特別繪製了瓢亭的簡單樣貌。
瓢亭多年來持續保持米其林三星之殊榮,
雖然店主更在乎的是歷史的意義及味道的傳承,
但米其林的標籤也吸引中外食客到此ㄧ嚐其經典美味。

不似其他京懷石料亭中午時分才開始營業,
瓢亭以提供早粥著稱,
據說,這生意是來自於數百年來祇園的恩客們,
盡夜狂歡、笙歌酒醉之後,
ㄧ朝醒來總是需要些補充體力、暖胃醒酒的餐點,
於是就有了這ㄧ碗早粥;
夜遊夜唱之後,復興南路的清粥小菜也是同樣的道理吧!

不同季節提供的早粥口味也些有不同,
我們造訪時仍屬冬季,
本館提供鵪鶉粥、而別館提供的則是雞肉粥,
如夏季,本館與別館皆提供白粥,
想是冬季更需要補充體力,
而夏季則以清爽白粥解熱為先吧;
瓢亭的早粥及午餐的松花堂便當價格甚是合理,
除了鵪鶉粥訂價稍高,為$12100日圓外,
本館與別館的早午餐食皆在$4500-$6000日圓之間。

這天,我們預訂的是別館的雞肉粥,
用餐的客室大約可容納二十人,
落地窗外的中庭綠意盎然,
輕聲細語的食客們一邊欣賞古意盎而之窗景,
一邊品嘗瓢亭這代代相傳的美味堅持,
主角自是瓢亭名物「半熟玉子」,
雖說溏心蛋只要調味妥當,烹煮時間拿捏得宜,
要做得難吃也不容易,
這半熟玉子自然是水準之上,
但更多的是這四百年歷史所賦予的意義,
尤其幕府末年藩士「品川彌二郎」的題字加持,
「ㄧ子相傳,半熟雞卵」,
自是增添這ㄧ對玉子的歷史滋味。

這朝食既設定為醒酒之用,
不難想像總是有幾味補充體力的小點,
除玉子之外,鮟鱇魚肝、青蔥味增煮、
白身魚蒸、酒粕味增吸物,
樣樣都是補充體力的好物,
想是恩客們用完這ㄧ整套,
又會是一尾活龍吧! 

前菜用完已是半飽,
最後才是缽形食器所盛裝的雞肉粥,
粥品白米熟透卻粒粒分明,
口味清淡僅略以雞肉熬煮,以些許醬汁調味,
若習慣以菜配粥,會覺得稍不習慣且略顯清淡,
不過若靜心享用,
更可體會雞湯鮮甜、白米清香的單純滋味。

食畢,沿著本館別館門前一路走走逛逛,
想像南禪寺畔當年旅人熙攘的氛圍,
雖現已被車水馬龍取代,
瓢亭及南禪寺數百年保留至今的古建築及歷史痕跡,
仍讓人細細回味不已,
在街邊一處專賣京野菜及漬物的小店稍停,
為自家廚房購入小魚山椒及山葵鹽,
亦是延續旅行美好的ㄧ種方式。

 ▲「瓢亭」這極有歷史的料亭,
隱身在「南禪寺」對面、綠蔭古巷之中。

 ▲門邊寫這幾樣料亭的特色餐食,
鵪鶉粥及松花堂便當。

▲入座不一會兒就上來了瓢亭名物「半熟玉子」,
一旁是兩小卷輕淡的壽司、京漬物、
及十分營養的鮟鱇魚肝;
葫蘆形的三重缽剛好是三疊小菜。 

▲打開葫蘆形的三重缽,
左至右分別是大根鰻魚、
白身魚煮、青蔥豆皮拌味增,
右下角是酒粕味增吸物。 

▲白身魚煮,一旁附有蘿蔔泥及海帶芽。

 ▲青蔥(九條蔥)豆皮拌味增,
是京都春季的一道季節料理。
我本是不吃蔥的,
但這道蔥味極淡,味增香氣十足,
嚐了一下覺得很可以接受。

▲白蘿蔔鰻魚小菜。 

▲很喜歡這道酒粕味增吸物,
十分濃郁,很合我的胃口,
特別適合冷天食用。 

 ▲玉子小菜食畢後,
才會上來今天的主食雞肉早粥,
以焙茶漬物相配。

 ▲白米熟透不爛,粒粒分明的雞肉粥。

▲京漬物,漬白蘿蔔及自家的小魚山椒。

▲若與鹹粥相較,
這雞肉粥算是十分輕淡,
主要是食用白米的原味,
與先前豐富的小菜相比有清口之效。 

 ▲我們這次用餐是在別館,
剛好在本館的旁邊。

 ▲屋頂也有以木頭刻製的葫蘆瓢標誌。

▲門口週邊盡是古樸的器具。 

▲可愛的是,
信箱上也有小型葫蘆瓢標誌。 

▲週邊一磚一瓦都是巧思,
這古巷古建築極有風味,
食畢散步走走甚是舒服。

============================================
瓢亭(Hyotei)
============================================

↓↓延伸閱讀↓↓
▌京都美食茶飲見學筆記 ▌古典與現代的協奏曲.米其林三星京懷石.吉泉(下)

↓↓Follow Me↓↓
Bistro-J Photograp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